会议纪要|2022年第一季度易同策略交流会
2022-02-25 易同朱龙洋
【以下根据易同投资2022年一季度投资策略会整理】
大家好,我是易同投资的合伙人朱龙洋,欢迎大家来参加易同这个季度的策略会,下面我就讲讲我们现在的一些看法。
一、 对市场的判断——经济寻底、政策见底、优质公司已经见过低点
1、经济寻底:先谈共识,房地产行业和疫情管控政策是现在经济压力的主要原因,但是动态看,二者内在逻辑分别是,地产行业长期基调已经很清晰,万科郁亮2022年度的分享里很有代表性的表达了这方面的实际情形,就是国家不会再让金融资源更多的流入地产行业,也不会支持居民增加更多的负债进入到这个行业。房住不炒是长期基调,只是过程不会是线性的,随着三条红线,我们看到业内风险比较大程度的爆发,我想这时候很可能看到政策的回摆,近期也看到地方上有些政策确实在动,当然这个主基调,长期应该是不会变的,一旦经济稳住,仍然会继续降低地产对经济的捆绑力度。
而疫情的影响着实是超出大家的预期,刚刚我们看海底捞2020年还蛮乐观的大幅扩店,结果去年因为疫情持续影响,损失了几十亿,当然这里有它自己的原因。但疫情对各行各业已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海底捞前车之鉴,导致很多这方面的投资都在放缓,大部分实业都是按照疫情持续去安排未来的经营计划。绝味的加盟商回报率已经很好了,即使疫情阶段,但因为对未来不好预期,也都放缓了开店节奏。我们访谈一些服务业的专家的时候,当我们提出,如果疫情很快缓解,如何调整经营策略?很多人都是被问得愣住,因为大部分都还是按照目前的疫情防控状态来安排公司的战略、经营计划。疫情对需求端的影响更明显,去年三四季度,我们看到很多行业收入端增速下滑,即便最景气国潮,也降低了增长速度,很少有亮眼的地方。服务业我们看到的整体很平淡,也有个别例外,比如,专注于年轻人社交的小酒馆,还有一些网红的酸菜鱼,都是已经算表现不错的了。
2、政策见底:下面再谈积极的地方,2021年的经济工作会议定调基本上很清晰的表达了政策对这些困境的认知以及未来稳经济的目标,所以方向是很清晰的,只是这次的节奏会受制于地产信用传达不畅和疫情防控影响线下消费这两个堵点。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杨伟民在2020年写的一个文章,《构建新发展格局:为什么、是什么、干什么》里面很清晰地勾画了后地产时代中国的发展路径。那么相信后续政策在货币政策以外,包括疫情防控策略会有更有效的调整,帮助实现我们稳增长的目标。
3、优质公司已经见过低点,三重压力,缓解了两层。三重压力包括2021年估值水平比较高+2021年原材料成本上涨比较多+国内需求(上面的第一点)不佳,但目前看,估值经过一年的调整,有部分优质企业估值已经具备吸引力;原材料的影响边际在减弱,有成本控制特别好的公司,2021年12月份的毛利率已经恢复到这轮原材料价格上涨之前的水平。剩下需要观察的是政策不断发力之后,向消费端的传导,这需要一个过程,但我们对方向还是要有信心,信心的来源就是中国庞大的内需市场和强大的制造业能力。
这部分分享结束,我也简单介绍一下我们易同的季度策略会,这个由易同的三个合伙人按季度轮流和大家交流,就像我们也会每个月轮流撰写易同月报,分享一些我们的看法。
那么我们三个人的分享角度会有差异,比如科兵总,他会自上而下的讲一讲宏观目前所在的阶段,也会从中观角度行业比较维度看看哪些行业性价比好,我这边更多的都是一些自下而上的视角,即使是宏观层面的思考,很多也都源自自下而上。
另外呢,我对投资机会和行业比较的结论角度,更多的是绝对收益的视角,看是不是已经具备好的潜在绝对回报,或者这个回报是高还是低。所以前面我讲很多优质公司可能已经在去年见过低点,也是基于我看到这些公司未来的潜在回报已经很有吸引力了。
二、 对一些热点行业的看法和我们看好的行业
1、医药对一个老龄化社会是避不开的一个行业,但是这样的行业也存在周期和阵痛,玩家涌入太多,就形成了周期,你会看到十几个pd1(免疫抑制分子)供应商,把价格打的很低,阵痛是对过去我们的行业乱象一个集中出清。国家医保局这个唯一大买家出现后,过去不太合理的,类似中药注射剂啊,价格很高的仿制药啊,这些都会集中出清调整。未来医药的行业还是在于创新。在医疗服务业里,投资逻辑类似大消费和制造业,大的背景也是来自14亿庞大的消费人群以及国内的工程师红利。从生意模式上,医疗服务都是不错的生意模式,唯一的问题是估值。
2、新能车和光伏这两个行业2021年的景气度特别好,但留给今年的麻烦也比较多,第一是估值,第二是上游的价格极端上涨。
估值我想谈的不是简单的动态市盈率,而是我们要认真看,各个环节,在2021年特别急速上升的需求拉动下,盈利回报上升到了一个异常高的水平,这显然会吸引更多的进入者,显然按照这个盈利能力去外推,去做盈利预测是有很大风险的。全产业链的价格向下传导,最终会影响消费者意愿,还有大家也别忘了,汽车是个大额可选消费,新车型的推出,要能跟上消费者的审美变化才行。
3、消费市场特征是尽管增长在放缓,但是体量巨大,具备很强购买力的起码有6亿人群,潜在的中产阶级应该有3-4亿人,当然这不是我说的,是华住的创始人季琦的判断,消费市场结构性机会在于更好、更新、更中国。怎么说呢,更好就是消费升级,比如高端的白酒,中高端酒店、喜茶星巴克这些都是,尽管他们所在的大行业增长放缓,但是,他们在这些领域增速还是很快的。当然我们也看到很多消费品在下沉,发现到一个十八线,也有那么一个能够消费的群体,而且竞品还很少,跑下来,盈利模式不比一二线差。
4、品牌出海,一些国内的龙头企业过去出口主要是做oem(代工)或者odm(带上些自己的设计),没有自己的品牌,这样大部分利润都被品牌商赚取,未来自有品牌出海的空间巨大。
5、更中国就类似安踏李宁这类国产品牌的崛起,产品力和民族情怀的共振,空间很大。
三、 一些感想
1、现在的市场信息太庞杂,别去试图理解所有问题,是不可能的,聚焦于好生意好公司效率可能是最高的。
2、确定性的机会出现之后,正确决定是:把握住这个机会,机会成本最低。股票市场中,持有的股票都会面临这样那样的风险,如果不去期待央妈放水或者期待割别人韭菜,那还是得好好赚企业增长的钱。找到价值越低估的股票就是拥有一副赔率越高的起手牌,但是这个赔率需要你耐心陪伴才能落到口袋,不下场,不承担风险,相当于你自己的弃牌率太高,长期胜率就高不起来了。
3、还是要重视估值体系的变化。2017年随着外资进入中国,A股的估值体系越来越类似美股,会更加基于长期DCF估值,会给确定性溢价,虽然我们仍能看到一些赛道类的投资游戏、一些周期股的业绩景气高点的估值游戏,但整体,估值体系中枢已经从过去的PEG转变为绝对价值。
重要声明
请您仔细阅此重要提示,并根据您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请您确认您或您所代表的机构是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投资基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托法》、《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信托公司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管理办法》、《证券公司客户资产管理业务管理办法》、《证券公司集合资产管理业务实施细则》、《基金管理公司特定客户资产管理业务试点办法》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所认定的合格投资者。 一、根据我国《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私募基金合格投资者的标准如下: 1、具备相应风险识别能力和风险承担能力,投资于单只私募基金的金额不低于100万元且符合下列相关标准的单位和个人: (1)净资产不低于1000万元的单位; (2)个人金融资产不低于300万元或者最近三年个人年均收入不低于50万元。(前款所称金融资产包括银行存款、股票、债券、基金份额、资产管理计划、银行理财产品、信托计划、保险产品、期货权益等。) 2、下列投资者视为合格投资者: (1)社会保障基金、企业年金、慈善基金; (2)依法设立并受国务院金融监督管理机构监管的投资计划; (3)投资于所管理私募基金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及其从业人员; (4)中国证监会规定的其他投资者。 二、根据我国《信托公司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管理办法》的规定,信托计划合格投资者的标准如下: 1、投资一个信托计划的最低金额不少于100万元人民币的自然人、法人或者依法成立的其他组织; 2、个人或家庭金融资产总计在其认购时超过100万元人民币,且能提供相关财产证明的自然人; 3、个人收入在最近三年内每年收入超过20万元人民币或者夫妻双方合计收入在最近三年内每年收入超过30万元人民币,且能提供相关收入证明的自然人。 三、根据我国《证券公司客户资产管理业务管理办法》的规定,集合资产管理计划合格投资者的标准如下: 1、个人或者家庭金融资产合计不低于100万元人民币; 2、公司、企业等机构净资产不低于1000万元人民币。 依法设立并受监管的各类集合投资产品视为单一合格投资者。 如果确认您或您所代表的机构是一名“合格投资者”,并将遵守适用的有关法规请点击“接受”键以继续浏览本公司网站。如您不同意任何有关条款,请直接关闭本网站。 “本网站”指由(以下简称“本公司”)所有并及其网站内包含的所有信息及材料。本网站所发布的信息、观点和数据有可能因所基于的信息发布日之后的情势或其他因素的变更而不再准确或失效,本公司不承诺及时更新不准确或过时的信息、观点以及数据。 本网站介绍的信息、观点和数据仅供一般性参考,不应被视为购买或销售任何金融产品的某种要约,亦非对任何交易的正式确认。投资有风险,投资产品的过往业绩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本公司不对产品财产的收益状况做出任何承诺或担保,投资者不应依赖本网站所提供的数据做出投资决策,在做出投资决策前应认真阅读相关产品合同及风险揭示等宣传推介文件,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